close

1454751173561.jpg

關於烏魚包裹的記憶……
韓劇日劇中,常常會看到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,收到一箱來自老家的包裹,通常是用保麗龍箱裝著,裡面放的可能是故鄉菜園的菜、港邊的魚蝦、雞舍的雞、或是一些醃漬滷燉過可久放的媽媽料理。

每次看到這種段落,就讓我想起小時候每到好冷好冷的歲末,阿嬤就會從南部寄來當季最新鮮的烏魚給台北的長男(也就是我爸),一收到魚,長男的媳婦(也就是我媽)就會打電話通知散居台北的親戚們:來厝內呷烏魚米粉蛤!所以每年農曆年返鄉前,在台北都會先有一場烏魚米粉家聚,而我總是非常期待那天,大家熱熱鬧鬧地圍著一鍋米粉,討論今年的烏魚有沒有比去年肥,瞎聊家族親戚間的瑣事(你也知道,大家族人多故事也多。),每每想起不僅感慨,人哪,畢竟還是群居的動物哪,就算再多麼不愛人管,多麼獨來獨往,那種擠在一起暖烘烘的溫度,還是內心深處不願捨棄的牽絆。

話說我尪第一次吃烏魚米粉,也是在我家,還附贈烏魚膘和烏魚胗,不誇張他當下眼睛都亮了,我們海口人煮食很豪邁,因為知道最新鮮的漁獲,只能用最簡單的煮法,才不會對不起那些魚。

關於烏魚米粉的做法……
最傳統的做法,是把烏魚切大塊,水滾後下烏魚,煮至水面蕩漾起澄黃魚油,再下米粉略滾入味,起鍋前加鹽,撒上大把蒜苗,即可享用,烏魚胗通常跟魚湯同煮,烏魚膘則整串放進電鍋單獨蒸,熟了蘸醬油膏吃,口感宛如化口奶酪,彈嫩中略帶海水的濃腴鮮甜,在當時那個還不用擔心膽固醇的年代,是大家爭相搶食的極上逸品。

後來阿嬤年紀大了,飛機高鐵交通漸便,我們返鄉比較容易,就不再麻煩她寄烏魚來了;冬天嘴饞媽媽會上市場買,但這幾年好的烏魚愈來愈少,體格也愈來愈小,偶而吃起來還有絲絲腥味,所以媽媽改良作法,煮湯前先起油鍋略煎至表面赤赤,再放水煮,多了焦香,還可以預留幾塊,下一餐用醬油糖水略煮烹紅燒口味,也是在烏魚品質良莠不齊時的應對之策。

面對媽媽巧思,爸爸雖然也是一碗接一碗,但每次都會唸:『郎傳統誒不是安餒煮,攏免煎,下清水煮就蓋好呷啊。』我想,人不管活了多大歲數,舌頭和胃啊,還是永遠離不開故鄉。

arrow
arrow

    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