包捲春天的家族滋味.jpg

包捲春天的家族滋味

南部的朋友,今年清明吃潤餅了嗎?
你們家有什麼獨門包料是最讓你發饞的呢?

如果說年夜飯是大宴,清明的潤餅則是雅席,外表清淡雅緻但內在精雕細琢,講究食材原味,與層次迭起的豐富口感,比起年夜飯更教我魂牽夢縈。

各款包料食材特性不同,爽、脆、酥、彈、鹹、香、甘、甜各司其職,需分開處理,張羅起來費時費心:
綠豆芽掐頭去尾成銀芽,略燙後飽水爽脆。
老豆腐片成長方煎至兩面金黃,拌入菜脯翻炒,鹹香豆味四溢。
芹菜切小粒少油拌炒,青蔥亦同,取其畫龍點睛的辛香氣息。
高麗菜切細絲清炒,洋溢不矯作的甜脆清新。
雞蛋打散煎成略厚蛋皮,切作寬絲入口厚彈柔軟。
香腸煎熟切成條狀,肥瘦交雜滋潤唇齒舌尖。

而海港人的潤餅配料最高潮,就在烏魚子和櫻花蝦。
烏魚子煎到表層微焦起泡,內在如黏牙糖心將熟未熟時切片,醇厚回甘最是迷人。
櫻花蝦則小火細炒至耳畔傳來酥脆碰撞之輕響,屋內海味瀰漫時即可起鍋。

備料齊全後,鋪妥厚薄柔韌適中的潤餅皮,勻撒花生糖粉,放上配料後捲起,大口咬下,山珍海味融匯其中,是春天舌尖脾胃最深刻的記憶,更是年後家族再次聚首的溫暖滋味。

除了潤餅配料外,家中會再煮上一鍋白飯,以潤餅皮單純包捲米飯與花生糖粉,餅皮質樸的麵粉鹹香,搭著佈灑糖粉的白米飯,香甜踏實,是肚子再撐都能再來上一捲的私房吃法。

吃不完的配料可連同米飯捲進餅皮,留至下一餐放入鍋中煎至餅皮金黃即可食用,外表香脆內涵豐富,亦是長輩從小教導的惜物滋味。

文章標籤

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彩虹芭樂_2082.jpg

以下是因為一顆芭樂而起的對話。
尪:「小時候托大人大便的福,村裡有好多不同品種的芭樂可吃。」
我:「….蛤….大人的大便?」
尪:「當年都用水肥,又只有大人有機會出遠門,出去吃了不同的芭樂,回來大的(便)都貢獻給田裡,所以田中常會冒出芭樂苗,移到空地種久了就愈來愈多,而且要等看到果實了才知道是哪個品種的芭樂。」
我:「那不是像開獎!『哦!這係對門二叔公之前去宜蘭呷過欸紅心芭樂,香擱好呷!』」

我邊傻笑想像著當年的對談,邊讚嘆植物的遷徙原來除了鳥兒以外,人類也功不可沒。

言歸正傳,我們正在吃的芭樂是友人送的,說是親戚寄來很多所以也拿一顆給我,切的時候硬度頗高,原本揣測可能偏酸澀,沒料到切開後驚喜連連高潮迭起。
翠綠的皮向籽心處漸層為淡黃橘紅,似紅心芭樂,但籽少肉厚質地極為爽脆,入口時舌尖些微的酸澀才剛撩撥起復古情懷,經細細咀嚼竟是甜香馥郁,洋溢著熱帶調性的百香果與釋迦氣息,集溫雅色澤、雋永滋味、與熱情香氣於一身,著實教人喜愛。

驚艷於這嶄新的味蕾體驗,趕緊詢問友人這芭樂打哪來,結果只知道是他燕巢親戚種著玩的,於是輸入各式關鍵字詢問估狗大神,幸虧皇天不負貪吃人,終於被我找到這品種名叫彩虹芭樂(或稱西瓜芭樂),是紅心芭樂的一種,彰化、高屏、台東、花蓮皆有種植,因栽培不易故非市面主流,整體產量少且價格稍高,也走外銷市場。

想到與如此豐美的果物同處寶島,卻因價格及市場因素,導致同鄉人無法常伴左右,紛紛外銷往異鄉發展的處境,心裡不免惆悵。下次若在市場偶遇這道彩虹,請別錯過,帶他回家,或是上網向農民直購,都是相挺本土農業的好方法。

文章標籤

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 段木香菇.jpg

昨日家中有嬌客到訪,個頭足,身段美,是遠道自桃園復興鄉來的段木香菇。

新鮮香菇最怕被耽擱,小心伺候着放進烤箱,倒扣的菌傘如碗,承接著隨溫度升高、釋放流竄至每道菌折細縫內的汁液,抓好時機趕緊取出,撒上海鹽,小心翼翼巍巍顫顫地右手拿筷,左手拿匙,就怕湯汁灑落徒留懊悔,不顧燙嘴趕緊湊前咬上一口,彈厚豐腴的菇身近乎肉感,鮮似魚貝的瓊漿玉液滿齒生香,完全就是天堂般的滋味。

嬌客是阮尪帶回來的,我倆大啖香菇的同時他還來了個機會教育(嘖嘖),說段木香菇顧名思義,就是把樹幹分段鋸開,再將菇菌種植入一段段樹幹當中,模擬香菇原始生長方式進行培植的技術,滋味當然大勝坊間常見的太空包香菇。

而為了營造最自然的生長環境,植入菇菌種後的段木們被置於樹下,以遮陽蔽雨,減弱光照並穩定濕度,雲霧繚繞的山間林地正是段木香菇絕佳的生長之處,我回說那不是像朦朧森林裡的仙女下凡來被我吃掉的感覺,當下阮尪大概深感孺子實不可教也。

其實天然的美味身體自能體會,從撫觸細緻柔軟的菌折、聞嗅清新溼潤的菇菌氣息、到自舌尖綻放出的滿嘴鮮甜,天然的風味總是能讓感官齊開,並同享無與倫比的幸福滋味。

文章標籤

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S__27222046.jpg

紅蘿蔔屬於根菜類植物,出生地底臉上難免灰撲撲,但飽受土壤滋養所蓄積的豐富養分,即便離開生長之地,不需冰箱嬌養仍能續存,甚或從頭頂發起嫩綠細芽,成為廚房一隅默默綻開的小山水,安靜地在廚房裡等待上場。綴菜時增色提味,獨挑大樑時個人風格強烈,絕對是廚房裡最靠譜的好夥伴。
 
好吃的紅蘿蔔通常個頭不大,風味濃郁溫潤,嚐得到土壤和青草芬芳,層次豐富的香氣和緊實爽脆的質地,絕非量販超市那種大量進口,被砍頭去尾,全身洗得光潔溜溜的橘紅蘿蔔棍可相比。
 
今天就讓紅蘿蔔當主角,用婆婆自種的紅蘿蔔和芫荽、台南北門鹽田出產的鹽花、和低溫壓榨芝麻香油,加上從Jamie Oilver那偷學來的超簡單刨刀技法,免開火5分鐘就能完成這道超亮眼沙拉,色香味俱足只是基本盤,豐富的β-胡蘿蔔對視力保養更是好處多多,單吃佐餐皆宜,吃了保證讓人眼睛一亮喔!
 
超亮眼沙拉
材料:紅蘿蔔、鹽、香油、芫荽(皆適量)
1. 紅蘿蔔洗淨,去頭尾並削皮
2. 以刨刀將紅蘿蔔削成薄片
3. 紅蘿蔔薄片過溫熱水後再沖涼 (喜歡爽脆生食口感者可省略此步驟)
4. 紅蘿蔔薄片以鹽、香油調味
5. 撒上芫荽即完成

文章標籤

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454751176604.jpg

粿有好多種,有在來米做的較硬身的米粿、台式蘿蔔糕,也有糯米做的甜粿、草仔粿等等。

耳根不軟但舌根頗軟的我,最愛吃軟糯彈嫩的糯米粿,我的客家婆婆身上更是帶著粿的DNA,每次返鄉我都不時有草仔粿、紅龜粿、粢粑、菜包(客家的菜包是糯米團作的外皮)可打牙祭,
有時候是婆婆去市場買的(客家人多的市場賣的粿就是特別好吃),有時候是她自己炊的粿。

某次回家,看到蒸籠大陣仗地被請了出來,婆婆很興奮地說,在炊鹹甜粿!

1454751309453.jpg

什麼是鹹甜粿?說了任誰都會流口水!
豬油(重點,一定要豬油)爆香蝦米、香菇、豬絞肉、油蔥酥,拌炒到酥酥酥嗆點醬油,再撒點鹽糖白胡椒調味,炒料完成後加入糯米漿拌勻(婆婆這次用了六台斤的糯米,沒錯~六台斤~好大一籠粿),放入蒸籠炊熟,趁熱吃軟黏,放涼吃Q彈,微溫時兼具軟糯與Q勁,直接拿飯匙往蒸籠裡一鏟一挖,順勢捲個幾圈,豪邁地以口就飯匙吃進滿嘴噴香,實在過癮!

文章標籤

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454751175153.jpg

如果人能和蔬菜談戀愛,地瓜絕對是最值得交往的一位。

其貌不揚過於老實,偶爾還可見坑巴疙瘩,但本質優良,認真清理刷洗,溫暖橙黃也算討人喜歡。
晾在牆角不僅毋需費心照料,當你心血來潮時還能陪著變上各種把戲。
蒸他煮他烤他炸他,水裡來火裡去仍無怨無悔,獻出豐實的自己;奉陪了鮮活生命還不夠,再乾燥變身成了地瓜籤乾、地瓜粉,得以長伴左右;抑或利用僅剩的氣息,蔓生茵茵綠葉,庇蔭滋養心繫之人。
在這外貌置上的年代,交朋友覓伴侶,這種不張揚的守護和綿長的溫暖情份,正是最需要被珍惜的稀罕寶貝。
 
老夫老妻的情人節晚餐,來鍋豬菜地瓜豚肉味噌湯,搭上花蓮富麗米,有菜有肉有湯有飯,一個鍋子兩只碗筷,滋味質樸雋永,善後洗刷快速,待小小孩熟睡後,泡壺熱茶兩人沙發坐坐,親愛的,一切盡在不言中。
 
豬菜地瓜豚肉味噌湯
材料:豬菜葉、地瓜、洋蔥、味噌、豬肉片
1. 豬菜葉挑揀洗淨
2. 地瓜削皮,依個人喜好切成適口大小
3. 洋蔥切絲
4. 起油鍋爆香洋蔥
5. 鍋中入水,待水滾後依序加入地瓜、豬肉片、豬菜葉
6. 最後依濃淡喜好調入味噌即完成

文章標籤

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1454751173561.jpg

關於烏魚包裹的記憶……
韓劇日劇中,常常會看到在城市打拼的年輕人,收到一箱來自老家的包裹,通常是用保麗龍箱裝著,裡面放的可能是故鄉菜園的菜、港邊的魚蝦、雞舍的雞、或是一些醃漬滷燉過可久放的媽媽料理。

每次看到這種段落,就讓我想起小時候每到好冷好冷的歲末,阿嬤就會從南部寄來當季最新鮮的烏魚給台北的長男(也就是我爸),一收到魚,長男的媳婦(也就是我媽)就會打電話通知散居台北的親戚們:來厝內呷烏魚米粉蛤!所以每年農曆年返鄉前,在台北都會先有一場烏魚米粉家聚,而我總是非常期待那天,大家熱熱鬧鬧地圍著一鍋米粉,討論今年的烏魚有沒有比去年肥,瞎聊家族親戚間的瑣事(你也知道,大家族人多故事也多。),每每想起不僅感慨,人哪,畢竟還是群居的動物哪,就算再多麼不愛人管,多麼獨來獨往,那種擠在一起暖烘烘的溫度,還是內心深處不願捨棄的牽絆。

話說我尪第一次吃烏魚米粉,也是在我家,還附贈烏魚膘和烏魚胗,不誇張他當下眼睛都亮了,我們海口人煮食很豪邁,因為知道最新鮮的漁獲,只能用最簡單的煮法,才不會對不起那些魚。

關於烏魚米粉的做法……
最傳統的做法,是把烏魚切大塊,水滾後下烏魚,煮至水面蕩漾起澄黃魚油,再下米粉略滾入味,起鍋前加鹽,撒上大把蒜苗,即可享用,烏魚胗通常跟魚湯同煮,烏魚膘則整串放進電鍋單獨蒸,熟了蘸醬油膏吃,口感宛如化口奶酪,彈嫩中略帶海水的濃腴鮮甜,在當時那個還不用擔心膽固醇的年代,是大家爭相搶食的極上逸品。

後來阿嬤年紀大了,飛機高鐵交通漸便,我們返鄉比較容易,就不再麻煩她寄烏魚來了;冬天嘴饞媽媽會上市場買,但這幾年好的烏魚愈來愈少,體格也愈來愈小,偶而吃起來還有絲絲腥味,所以媽媽改良作法,煮湯前先起油鍋略煎至表面赤赤,再放水煮,多了焦香,還可以預留幾塊,下一餐用醬油糖水略煮烹紅燒口味,也是在烏魚品質良莠不齊時的應對之策。

面對媽媽巧思,爸爸雖然也是一碗接一碗,但每次都會唸:『郎傳統誒不是安餒煮,攏免煎,下清水煮就蓋好呷啊。』我想,人不管活了多大歲數,舌頭和胃啊,還是永遠離不開故鄉。

文章標籤

hotsubi201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